•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专业介绍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岗位职责
    • 发展规划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师资队伍
    • 师资培养
    • 教辅人员
    • 辅导员队伍
  • 人才培养
    • 人才培养
    • 班级风采
    • 实习建设
    • 实践周
  • 党建思政
    • 规章制度
    • 党建新闻
    • 党员发展
  • 科学研究
    • 规章制度
    • 立项课题
    • 科研成果
    • 学术交流
  • 实验中心
    • 实验室概况
    • 规章制度
    • 实验条件
    • 实验教学
  • 学科建设
  • 学团工会
    • 学生会
    • 院团委
    • 院工会
    • 社团组织
  • 招生就业
  • 校友之窗
  • 资料下载
  • 学校首页
新闻动态

商学院“青耘黔行”夏乡之队徒步茶马古道 沉浸式体验长征精神

2025年07月27日  点击:[]

7月25日,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三下乡团队"青耘黔行"夏乡之队的7名学生在副院长谢坚的带领下,踏上了贞丰县花江村的茶马古道。这条蜿蜒在花江峡谷南岸的古老石阶,曾是1935年红军长征时的重要通道,石阶上至今仍清晰可见深浅不一的马蹄印痕。

队员们对即将开始的徒步充满期待,他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踏上征途,决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完这段长征路。然而,当走过庆门口的水泥路转入石板古道时,长征古道被雨水浸泡得发亮的石阶给了队员们一个下马威。"噗通"、"哎呦"的摔倒声此起彼伏,队员们互相搀扶,裤腿上沾满泥浆,却依然高唱《强军战歌》相互打气,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就会走向胜利。经过4小时35分钟的徒步,队员们终于抵达小花江铁索桥,圆满完成重走长征路的实践之旅。

团队成员徒步行走过程

团队成员泥腿合照

在红军战斗遗址,队员们抚摸着记载历史的石碑。碑文详细记录了1935年4月红三军团第十一团在此激战的经过。站在当年红军战士战斗过的断壁残垣前,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

永垂不朽碑

最让队员们难忘的是横跨花江的铁索桥体验。这座当年红军奋勇抢占的铁索桥,如今依然摇晃得令人心惊。队员袁琳星感慨道:“15分钟的过桥时间,每一秒都在考验勇气。想到当年红军还要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我们今天这点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活动最后,团队拜访了72岁的老支书梁邵宇。这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结合史料与当地传说,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张爱萍将军在花江指挥战斗的故事。“我让孙子辈把这些都写进了《岁月拾景》这本书里,”梁支书说,“就是希望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

成员访谈村支书

回到驻地,谢坚表示:“这场细雨中的茶马古道长征路,让队员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团队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是摔倒时伸来的手,是精疲力竭时那句“我帮你背包”。当年红军战士用绑腿带拖着伤员前进,今天这群大学生也在泥泞里学会了共担。历经四小时,当大家跌跌撞撞抵达终点,疲惫得只能彼此相视一笑,这比任何说教都刻骨铭心:团队精神,就是在最累的时候,依然选择不松开彼此的手。”

成员在研学基地前合影留念

文/谭芳 图/高艺尹、程道磊 一审/谢坚 二审/张静 三审/黄丹

 

上一条: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人工智能赋能贵州做强做优数字经济高端论坛在贵州师范学院成功举办
下一条:童眼筑梦绘乡韵 推普下乡润童心——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青耘黔行”夏乡之队普通话推广行动

【关闭】

总访问量:

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贵州师范学院
电话:0851-85817286  邮编:550018

技术支持:贵州航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文章详情

商学院“青耘黔行”夏乡之队徒步茶马古道 沉浸式体验长征精神

 阅读:
发表于
2025-07-27

7月25日,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三下乡团队"青耘黔行"夏乡之队的7名学生在副院长谢坚的带领下,踏上了贞丰县花江村的茶马古道。这条蜿蜒在花江峡谷南岸的古老石阶,曾是1935年红军长征时的重要通道,石阶上至今仍清晰可见深浅不一的马蹄印痕。

队员们对即将开始的徒步充满期待,他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踏上征途,决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完这段长征路。然而,当走过庆门口的水泥路转入石板古道时,长征古道被雨水浸泡得发亮的石阶给了队员们一个下马威。"噗通"、"哎呦"的摔倒声此起彼伏,队员们互相搀扶,裤腿上沾满泥浆,却依然高唱《强军战歌》相互打气,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就会走向胜利。经过4小时35分钟的徒步,队员们终于抵达小花江铁索桥,圆满完成重走长征路的实践之旅。

团队成员徒步行走过程

团队成员泥腿合照

在红军战斗遗址,队员们抚摸着记载历史的石碑。碑文详细记录了1935年4月红三军团第十一团在此激战的经过。站在当年红军战士战斗过的断壁残垣前,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

永垂不朽碑

最让队员们难忘的是横跨花江的铁索桥体验。这座当年红军奋勇抢占的铁索桥,如今依然摇晃得令人心惊。队员袁琳星感慨道:“15分钟的过桥时间,每一秒都在考验勇气。想到当年红军还要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我们今天这点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活动最后,团队拜访了72岁的老支书梁邵宇。这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结合史料与当地传说,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张爱萍将军在花江指挥战斗的故事。“我让孙子辈把这些都写进了《岁月拾景》这本书里,”梁支书说,“就是希望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

成员访谈村支书

回到驻地,谢坚表示:“这场细雨中的茶马古道长征路,让队员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团队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是摔倒时伸来的手,是精疲力竭时那句“我帮你背包”。当年红军战士用绑腿带拖着伤员前进,今天这群大学生也在泥泞里学会了共担。历经四小时,当大家跌跌撞撞抵达终点,疲惫得只能彼此相视一笑,这比任何说教都刻骨铭心:团队精神,就是在最累的时候,依然选择不松开彼此的手。”

成员在研学基地前合影留念

文/谭芳 图/高艺尹、程道磊 一审/谢坚 二审/张静 三审/黄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