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三下乡团队"青耘黔行"夏乡之队的7名学生在副院长谢坚的带领下,踏上了贞丰县花江村的茶马古道。这条蜿蜒在花江峡谷南岸的古老石阶,曾是1935年红军长征时的重要通道,石阶上至今仍清晰可见深浅不一的马蹄印痕。
队员们对即将开始的徒步充满期待,他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踏上征途,决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完这段长征路。然而,当走过庆门口的水泥路转入石板古道时,长征古道被雨水浸泡得发亮的石阶给了队员们一个下马威。"噗通"、"哎呦"的摔倒声此起彼伏,队员们互相搀扶,裤腿上沾满泥浆,却依然高唱《强军战歌》相互打气,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就会走向胜利。经过4小时35分钟的徒步,队员们终于抵达小花江铁索桥,圆满完成重走长征路的实践之旅。
团队成员徒步行走过程
团队成员泥腿合照
在红军战斗遗址,队员们抚摸着记载历史的石碑。碑文详细记录了1935年4月红三军团第十一团在此激战的经过。站在当年红军战士战斗过的断壁残垣前,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
永垂不朽碑
最让队员们难忘的是横跨花江的铁索桥体验。这座当年红军奋勇抢占的铁索桥,如今依然摇晃得令人心惊。队员袁琳星感慨道:“15分钟的过桥时间,每一秒都在考验勇气。想到当年红军还要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我们今天这点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活动最后,团队拜访了72岁的老支书梁邵宇。这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结合史料与当地传说,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张爱萍将军在花江指挥战斗的故事。“我让孙子辈把这些都写进了《岁月拾景》这本书里,”梁支书说,“就是希望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
成员访谈村支书
回到驻地,谢坚表示:“这场细雨中的茶马古道长征路,让队员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团队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是摔倒时伸来的手,是精疲力竭时那句“我帮你背包”。当年红军战士用绑腿带拖着伤员前进,今天这群大学生也在泥泞里学会了共担。历经四小时,当大家跌跌撞撞抵达终点,疲惫得只能彼此相视一笑,这比任何说教都刻骨铭心:团队精神,就是在最累的时候,依然选择不松开彼此的手。”
成员在研学基地前合影留念
文/谭芳 图/高艺尹、程道磊 一审/谢坚 二审/张静 三审/黄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