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副院长谢坚带领三下乡服务团“青耘黔行”夏乡之队在贞丰县花江村深入挖掘产业资源,通过赶集观察与农户、村委会座谈、影像拍摄等方式,探索桥文农融合模式下的产业发展路径。
清晨,夏乡之队的队员们迎着朝阳,走进贞丰县花江村云盘赶集点旨在深入乡村市集一线,零距离观察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产销链条。
午后,夏乡之队与村民张大伯进行了深入交流,聚焦当地生态水稻种植的推广难题。张大伯坦诚地分享了项目实施中的困境:生物农药效果不佳、稻种抗病性差且产量低,导致实际收益有限。同时,稻鱼、稻鸭共作模式也面临洪水冲走鱼苗和鸭子破坏水稻等挑战,反映出生态农业推广中传统习惯与新模式的冲突。
为全面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夏乡之队随后走进李家屯村委会,与驻村第一书记柴方君、村委会主任付正国及民事监督长李健展开了详细座谈。了解到该村以"两清两改两治理"工程为抓手,正着力夯实产业发展环境基础。在特色农业方面,已形成三大亮点:一是"红珍珠"高粱规模化种植,作为固始粮油集团酱香酒专用原料基地,年产值显著提升;二是依托"贞丰糯米饭"地域品牌优势,结合传统"打谷坊"工艺,糯米产业链延伸潜力突出;三是油菜种植与"榨油坊"初加工形成联动,但需解决精深加工短板以提升附加值。同时,该村还发展了生姜、水稻、黄牛、黑山羊等特色种养业,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处理问题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在文旅与服务业领域,花江村正积极推进“闲置民房变民宿”工程,规划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填补旅游配套服务空白。同时,依托花江峡谷大桥这一核心资源,规划建设高空观光电梯和桥梁运动博物馆等,打造“云端观景”特色体验项目。通过整合桥旅观光、农耕体验和文化展示三大元素,花江村力求实现乡村旅游质的飞跃。
为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对产业的赋能潜力,夏乡之队前往民国政府省主席李晓炎故居探访。当地老人李永兴生动还原了李晓炎作为“战时贵州省长”的传奇经历,此外队员们还参观了李家祠堂、古井及古树等人文景观,为打造具有在地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提供了宝贵素材。
暮色渐沉,夏乡之队的一日调研也画上了句点。从清晨市集的烟火气到午后田间地头的民生谈,从村委会的产业蓝图到古建院落里的历史回响,队员们不仅触摸到了花江村在发展中的真实脉搏,更清晰捕捉到传统与现代、生态与产业、文化与经济交织碰撞的鲜活图景。这些来自田野、市集、村委与古建的信息,既揭示了乡村振兴中的现实瓶颈,也勾勒出 “桥为核、文为媒、农为根、旅为链” 的融合发展路径。
文/梅忠瑶 宋移鑫 图/高艺尹 柯开振 一审/谢坚 二审/张静 三审/黄丹
实践队赶集现场
实践队访谈农户张大伯
村委会干部给实践队介绍李家屯脉络图
实践队与李家屯村委会干部座谈会
实践队参观李晓炎故居